【证券日报】教育企业跨界电解锰领域,ST三盛掷5亿元收购资产能否自救?

11月22日,ST三盛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5亿元收购湖南大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麻栗坡天雄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雄新材”)51%的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还将对天雄新材部分电解锰生产线进行改造,新建年产20万吨电池级高纯硫酸锰、四氧化三锰生产线,研发和生产锰系列新能源电池相关原材料。

公司业绩承压 收购能否自救?


【资料图】

11月1日,ST三盛曾就意向性收购天雄新材不低于51%股权发布股权收购意向书,对于ST三盛跨界发展电解锰,市场反应强烈。自11月1日开盘至11月21日收盘,ST三盛股价累计上涨22.54%。

值得注意的是,ST三盛此前并未接触过相关电解锰业务,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智能教育装备、国际教育服务、智慧教育服务等。近年来,公司业绩持续萎靡。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亿元、3.93亿元以及1.8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4亿元、-1.63亿元以及-1.44亿元。其中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58亿元,同比下降49.23%,实现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下降233.40%。

对于总资产仅18.40亿元的ST三盛而言,豪掷5亿元发展电解锰无疑是寄予了厚望。“在现有业务发展面临瓶颈的情况下,公司谋求拓宽业务渠道,开展具有增长潜力的新业务,改善公司财务状况。”ST三盛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业务和新业务各自的独特优势,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努力实现上市公司及股东利益最大化。”

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投资顾问邢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T三盛业绩多年持续不振,2022年三季度账面资金仅有13.47亿元,同时天雄新材不仅利润亏损,还存在诸多隐藏风险。此次收购是否符合公司和股东利益,尚需观察。”

收购标的净利亏损 电解锰行业发展难言乐观

此前10月31日,ST三盛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4.8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充实公司资本实力。ST三盛曾表示,“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及战略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满足公司新业务发展需求,公司未来将不断加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同时为公司未来产品和服务的拓展和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加快提升公司在新产业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然而从公告来看,收购标的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财务数据显示,天雄新材2021年和2022年1月至8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5亿元和1.9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202.35万元和-3546.21万元。此外,天雄新材承租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及构筑物等资产已被抵押,甚至天雄新材6条生产线的固定资产也处于抵押状态。审计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显示,天雄新材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此外,电解锰行业发展并不如ST三盛预期中那样乐观。上海钢联铁合金事业部电解锰分析师卞旻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电解锰市场行情走势震荡明显,年初受供给侧改革导致价格大幅上涨,高硅硅锰等锰合金替代比例扩大,供应过剩情况下价格回归理性。目前供应端难以达到满负荷状态,明年锰厂停产计划亦公布,而需求端尚未完全释放,短期或仍以坚挺持稳为主。”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教育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行业监管影响较大,此时选择收购电池资产可能是为了蹭热度。”

2022大宗商品年报出炉在即!欢迎抢鲜品读!

报告聚焦钢材、煤焦、铁矿石、不锈钢新材料、铁合金、废钢、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农产品等9大品种,由上海钢联100多位资深分析师倾力打造,深度剖析100余条细分产业链长周期数据,囊括行业热点、宏观政策等全方位解读,涵盖价格价差、成本利润、产能产量、库存、资源流向、区域供需平衡、市场竞争格局等基本面分析……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点击查看

关键词: 证券日报 营业收入 上海钢联